新资讯_脑电波交互会终结人工智能恐慌吗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31日 点击:[3]人次
脑电波交互 会终结人工智能恐慌吗?
伴随着苹果Siri和Google now的推广,以及Kinect在游戏中的应用与体验,人们对人机交互技术的认识被不断地刷新:从工业生产的要求到人类生活的需求,从机器的被动接受指令到主动提供服务,从人类单向输入到人机双向交流人机交互的终极方向到底剑指何方?它又将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人机交互因人类需求升级而发展
第一阶段:工业革命开启人机交互时代
关于人机交互的起源,我们依稀可以追溯到公元1764年,英国。
18世纪中期的英国,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需要被销往海外市场。于是,原始手工工场的生产效率,渐渐地便不再能够满足日益扩大化的国际市场的需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商品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
在这个时候,织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手摇纺纱机,以革命性的姿态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新型的珍妮纺纱机,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纺纱能力比旧式纺车提高了8倍,生产效率也由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这项发明不仅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更可谓是人机交互的起源,标志着人类率先从工业生产领域开始了对人机交互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第二阶段:单向人机交互的发展与升级
伴随着人与机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接触日益频繁,机器和个人生活的关系也变得日益紧密,如何顺利地与机器进行沟通和互动,成为了人类生活的新需求。
1808年,意大利人佩莱里尼图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打字机。但是,真正开创打字机历史并取得专利的,则是美国密歇根州的威廉?伯特于1828年制造的排字机,该机器让现代键盘的出现成为一种可能。而基于此,美国的工作者克里斯托夫?肖尔斯(oles)于1868年发明了沿用至今的QWERTY键盘。
伴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信息处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仅有的键盘很快又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于是,鼠标应运而生。1964年,美国人道格恩格尔巴特发明的鼠标,第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由交互的魅力。多了一个鼠标的媒介,用户可以随意点击屏幕的任何地方,从而有效地提升体验感受和数据处理的效率。
但知足的过程总是短暂的,不断升级的欲望滋生出了更高级的需求。基于此,一个可以使图形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变得更为直观易用的玩意儿诞生了,那便是1971年,美国人SamHurst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触摸传感器。这也让人机交互进入了触屏的新时代。
123下一页>